专精特新 | 一见“氢”心,寻找氢能行业里的专精特新
在宇宙形成最初期,伴随着宇宙的膨胀和冷却,首批的氢原子和氦原子诞生了。当时宇宙中约包含四分之三的氢,四分之一的氦,以及少量“其它元素”。[1]直到目前,氢元素仍然是宇宙储量最丰富的元素。
那么,将近140亿岁的氢元素为何在现代社会日益重要?氢能行业在国内的现状如何?在这一领域我国专精特新企业是如何布局的?在这篇文章中,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
1. 将近140亿岁的氢元素为何日益重要?
在我国提出2060年达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中国能源结构转变迫在眉睫。中金公司研究部认为氢能作为二次能源不可或缺,是双碳战略下的必然选择。
图表1 “碳中和”的解决途径
数据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2. 氢能产业链如何?
氢能产业链复杂绵长,主要可以概括为“制备→储运→应用”三个环节。
图表2 氢能制备、储运和应用发展进程
数据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上游制备:灰氢、蓝氢、绿氢,各种颜色的氢知多少?
氢元素在地球上主要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例如水(H₂O)。因此,氢能需要利用其他能源通过技术进行提取(又称“制氢”),属于“二次能源”。
按照制氢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氢可以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灰氢”是指通过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氢气及工业副产氢,碳排放量高;“蓝氢”是指在灰氢的基础上,应用碳捕捉、碳封存技术,实现低碳制氢;“绿氢”是指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在制氢过程中基本上不会产生温室气体,因此又被称为“零碳氢气”。[2]中金公司研究部认为,绿氢是零碳能量系统的重要介质。
中游储运:作为密度最小的气体,如何储藏和运输?
氢气,世界上已知密度最小的气体,无色无味极易爆炸。密度小又极易爆炸,氢气是如何储藏和运输的呢?
简单来说,氢的储运主要包括气态储运、液态储运和固态储运三种方式,我国主要用高压气态长管拖车运氢。实际上,各种储运方式各有优势,高压气态长管拖车的气态储运更适合短距离少量氢的运输,气态管道运输、液态运输则更适合长距离大量氢的运输。
中金研究部表示,目前我国仍以高压气态储运的方式为主,未来将进一步探索更多的储运方式,提升氢气大规模、中长距离运输的经济效益。
图表3 各储运技术特性概览(截止2020年)
数据来源:中国氢能联盟,电动汽车百人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下游应用:如何利用好氢能?
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火炬“飞扬”成为一大亮点,它采用了氢气作为唯一燃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首套高压储氢火炬。同时,北京冬奥会使用了800余辆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运输主力,保障运营服务。[3]以氢为媒,中国向全世界展现了一场绿色冬奥会。
交通运输方面,氢燃料电池汽车具有边际续航成本低、燃料能量密度高、补能迅速的优势。例如,现代SUV NEXO,加氢5分钟续航超800公里;丰田二代Mirai,加氢5分钟,续航652公里。除交通运输领域外,氢能也可以应用在储能、发电、工业、产品等多个领域。
图表4 氢能的各种应用
数据来源:BNEF,中金公司研究部
3. 寻找氢能行业中的专精特新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文中明确指出,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与氢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促进协同创新融通发展。[4]
在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中,我们看到多家氢能企业,覆盖了“制氢-氢能储运-氢能应用”全产业链。我国氢能的全产业链发展,需要更多中小企业参与。期待未来有更多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共同布局氢能产业生态建设,共同促进国内氢能市场的加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如何证明发生过宇宙大爆炸?夜空是黑色 存在类星体-科普中国网 (kepuchina.cn)
[2]关于“绿氢”、 “蓝氢”和“灰氢” ,你想了解的都在这里-国际新能源网 (in-en.com)
[3]冬奥会,氢能的世界级舞台(新实践 新思考)-文旅·体育-人民网 (people.com.cn)
[4]《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ndrc.gov.cn)
参考研报
1、《中金氢能:举足“氢”重,跬步千里》(2021年4月27日)
邓 学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21010008
刘 俊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18010001,SFC CE Ref:AVM464
陈桢皓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20050001
裘孝锋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21010004
曾 韬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18040001
孔令鑫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14080006,SFC CE Ref:BDA769
免责声明
页面所展示信息、数据等全部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对于任何投资标的的推荐,亦不构成买卖任何投资工具或者达成任何交易的要约、要约邀请、承诺、推荐,以及财务、法律、税务建议、投资咨询意见或其他建议。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金公司”)对相关信息以及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默示的保证。
本页面内容基于市场公开信息或其他第三方披露的信息编制而成,资料来源包括但不限于中金公司研究部、人民网、国家发改委官网、科普中国网、国际新能源网等。
本页面部分内容摘自于中金公司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建议您阅读相关报告的完整内容,并请仔细阅读其中的法律声明等内容。
本页面内容不属于中金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不构成投资建议。本页面所述意见、评估及预测无需通知即可随时更改。在不同时期,中金公司研究部可能会发出与所述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相关信息、观点以及数据有可能因提供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但中金公司不承诺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的义务。
中金公司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观点。本页面所交流的信息、意见不构成对买卖任何证券或其他金融工具的出价或询价,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中金公司对相关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页面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中金公司及/或其关联机构、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本页面相关内容的版权归中金公司或相关方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